7月27日,溫州瑞安塘下前池灘涂,1頭須鯨擱淺,長約7米,體重近2噸。原計劃晚上順著潮水放生,卻在當晚10點20分被確認身亡。
中國科學院的專家仔細檢查了這頭鯨魚,陽光的暴曬,讓須鯨的體表出現嚴重的脫皮。在它身上,專家們還發現了一些坑洞,「這是被鯊魚撕咬過的痕跡」。
瑞安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漁港管理科副科長謝尚庶說,這頭須鯨將被運往廈門,「我們打算將它交給中國科學院用于科研。」
7月28日早上,就在這頭須鯨被用吊車從灘涂搬運上岸的時候,另一個關于鯨魚的壞消息傳來——此前在臨海頭門港獲救的、最后一頭暫養在台州海洋世界的瓜頭鯨「小瓜瓜」沒有挺過來,也走了。
為什麼鯨魚擱淺很難再救回來了呢?有沒有好的辦法去幫助它們呢?
專家說,小瓜瓜在被搶救上來時,傷勢已經是非常嚴重,后來這些天盡管看起來有所好轉,實際上都是在生死邊緣掙扎。目前,全世界對瓜頭鯨的研究都很少,因此救治經驗極度缺乏,針對小瓜瓜的救治難度也非常高。
「具體死亡原因,要等待專家給出尸檢報告。」台州海洋世界的馴養員蔣加倆從擱淺那天起,就一直陪伴在小瓜瓜身邊,他和其他馴養員的心情已經糟糕到了極點,「我們陪伴它與死神斗爭了整整22天,它的每一絲改變都看在眼里,在我們看來,它就像是個堅強的孩子。」
專家釋疑
為什麼鯨魚擱淺很難獲救
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單磊參與了之前12頭瓜頭鯨的救援行動,昨天,他得知最后一頭瓜頭鯨死亡的消息,深深嘆了一口氣,「太讓人惋惜了。」
事實上,從第一天救援瓜頭鯨開始,他對這頭瓜頭鯨的命運就表示過不樂觀,「這頭病得很重的瓜頭鯨,雖然已是全力救助了,但這種救助可能是無效的,給它掛鹽水,也只是人為地維持它一段時間的生命。我們把它放回大海是死,把它留下來治療也是死,區別是,把它放歸大海的話,它可能死得更快。」
「它是深海生物,平時生活在1000米到1500米左右的深海,如果把它養在海洋館里的話,不一樣的溫度、水壓、食物,加上這麼小的圈養池子,它會感到不適應,對它會有傷害。」
人類對瓜頭鯨的研究并不多,「像我們養海豚,養了幾十年,才摸清楚它的各種特點,需要的水溫、鹽度、水壓、食物等等。但海豚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海,它跟瓜頭鯨完全不同,對海豚有效的,未必對瓜頭鯨有效。」
單磊提到,在這次救助瓜頭鯨的行動中,曾有一段時間,瓜頭鯨各項生命指標恢復得蠻好的,但最后還是沒扛過去,這就是因為大家對瓜頭鯨的研究還比較少,了解也不夠。
單磊說,他們學院也分到了一頭瓜頭鯨的遺體,目前存放在冷庫里,已經取了一部分的肌肉組織,正在做基因測序。
「我們還沒有開始解剖,打算先把它的基因序列搞明白,看看它有什麼特別的基因,跟其它的、我們了解得比較多的鯨做一個對比,這個過程,大概要一兩年。」
至于最新擱淺的須鯨當晚就死亡了,單磊也很關注,「須鯨一般生活在海下幾十米深處,算是淺海生物,人類對它的研究相對比較多,它的呼吸頻率比較高,所以浮出海面呼吸的次數也比較多,每游上幾十米就要呼吸一次。」
「從拍的視訊、照片來看,這頭小須鯨身上的皮膚都脫落了,身上有傷口,之前跟其它海洋生物進行過搏斗,受傷感染了,可能導致它最終沒有堅持住。」
當鯨在海洋中死去被稱為「鯨落」
在陸地上死去可能會「鯨爆」
「當鯨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體最終會沉入海底,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一個獨特的深海生態系統,生物學家稱這一過程為‘鯨落’。」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說,生于海、死于海、反哺海,「鯨落」為深海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深海生命的「綠洲」。
當鯨在陸地上死去的時候,不得不提到一個詞,「鯨爆」。
鯨爆,也就是鯨魚爆炸,死亡的鯨因內部蓄積過多腐敗氣體而造成身軀爆裂。可以說,這是自然界中最壯觀的生物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