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躺平」是趨勢,但是家里養了公雞的人一般都不會睡懶覺,因為每天早上公雞的叫聲就會像關不掉的鬧鈴一般把人準時喊醒, 這種生物的叫聲可以輕松突破130分貝,嚴格來講已經可以被歸類到「噪音」當中了。
但是,公雞也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好伙伴。在以前鬧鈴和手機還不普及的時候,人們都是聽著公雞的叫聲起床前去勞作的。每當天色拂曉,公雞總能用它標志性的嗓音把人喊起。 那麼,公雞這種生物為什麼有這般屬性?難道它們體內真的裝了一個鬧鈴嗎?
早先的推測
起初,人們把公雞打鳴這件事看得稀松平常, 大家都認為公雞打鳴是見到了拂曉的太陽,受到了陽光的刺激才打鳴的。
而科學家們在一開始也認同這種觀點,因為在自然界中對于光線敏感的生物比比皆是,有些昆蟲只要見到陽光就會躲到自己的巢穴里,直到黑天才會再次出現。
科學家們認為,公雞也是這些動物中的一個,它們每天早上的叫聲并不是在喊人起床,而是一種對光線的應激反應。
畢竟這種生物本身沒有什麼戰斗力,在遇到驚嚇的時候發出高分貝的噪音,也是它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陰差陽錯的,人們利用了公雞的這項特質,把這種生物變成了屬于自己的活鬧鐘。
但是,這項推測再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就被推翻了,因為人們發現公雞并不是在太陽亮起的那一刻才開始打鳴,而是 在天還沒亮起的時候,就已經發出了自己的聲響。通常在公雞打鳴之后沒多久,太陽就會緩緩升起。這種近乎于預測的本領,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因此科學家們也決定針對公雞打鳴,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對公雞的研究
2013年,來自日本的幾名科學家找來了幾只從小生活在同樣環境的公雞,它們的年齡相仿,并且每日的進食和休息時間也幾乎一樣。
隨后科學家們把這些公雞等分為幾組,并且把它們放置在不同的環境之中,以此來真正了解它們打鳴的真正原因。
第1組公雞被科學家們放到了一個昏暗無光的房間里,這個房間沒有窗戶,只有幾盞白熾燈散發著微弱的光芒。
這些公雞雖然在房間里見不到太陽,但是它們還是會叫兩聲,而且這些叫聲有著一定的時間規律性, 兩次高頻率叫聲之間,大約間隔一晝夜,也就是24個小時。
科學家們意識到,哪怕公雞見不到太陽,它們還是對時間有著較為敏銳的觀念。 也就是說,陽光也許并不是刺激它們打鳴的第一因素。
那這些禽類生物為什麼要在每天早上打鳴呢?正當科學家一籌莫展之際,實驗卻突然出現了轉機。
逐漸失去時間觀念的公雞
科學家們在關了第1組公雞兩周之后,意外地發現這些公雞打鳴的頻率開始變得不規律起來,它們不再嚴格按照24小時的間隔打鳴,而且開始逐漸變得病怏怏的,連打鳴的分貝都降低了。
科學家們大喜過望,實驗終于出現了變量。于是,它們趕緊把第2組公雞放置在了一個以12個小時為周期熄燈開燈的房間內,這樣的做法就是在模擬正常的白天和黑夜。
結果,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公雞在每天即將開燈之前都會打鳴,似乎精準的「預測」了科研人員們的開燈時間。實驗進行到這一步,科學家們終于明白了,公雞究竟靠著什麼本事在黎明之前打鳴。
公雞打鳴背后的秘密
科學家們指出,公雞之所以會在每天凌晨之前打鳴,是因為它們體內的生物鐘要求它們這樣做,其實不僅是人類有生物鐘,動物的作息也有著一定的規律。
公雞在每天早上打鳴之前,其身體都會在生物中的影響下分泌大量的雄性激素,從而讓公雞變得亢奮,同時也能在一整個白天保持較好的活力。
所以,其實公雞是在被體內的激素影響被動打鳴,它們的種種行為完全是體內的生物鐘在作祟。
動物體內的生物鐘
生物鐘是一個十分神奇的存在,雖然有很多科學家針對它做了研究,那我們卻依舊無法以一段準確而清晰的文字來概括生物鐘, 這是一個難以解釋的,存在于生物體內部的規律。
有的科學家把生物鐘理解為「習慣」,如果我們從小就在晚上10點睡覺,早上5點醒來,那麼如果某天熬夜到后半夜就會十分困倦,這就是生物鐘的一種體現。
而且,生物鐘在同一種族的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美國人和中國人在絕對時間上過著相互顛倒的生活,但二者都在自身所處的時區之內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打鳴的公雞也是一樣,它們從小到大都在拂曉之前分泌大量的激素,因此才會養成在日出之前打鳴的習慣,這是由生物鐘影響而導致的行為,與太陽的升起其實并沒有太大的關系。
結語
無論公雞是否愿意,它都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幫了人的一個大忙。如今終于揭開其內部的打鳴秘密,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這種神奇的生物一直以來就是人類的好伙伴,調侃著來說: 公雞活著的時候是個好鬧鐘,屠宰之后就是一頓美餐了,據統計, 我國人民每天都要吃掉2740萬只雞,如果沒有它們的話,想必人們的生活會少了許多口舌之快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