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野外看到一只大鴇 (Otis tarda),將是一生難忘的記憶。它們體型龐大、特點鮮明、色彩艷麗因此幾乎不會被誤認。
大鴇(bǎo),能飛的胖子
在我國,大鴇有兩個(亞)種群,東部大鴇分布于內蒙古草原、東北三省及長江、黃河流域;西部大鴇,僅分布于新疆,偶爾在冬天也會飛去南方。
大鴇有個響當當的名號——最重的飛鳥。
成年雄性大鴇是現存最重的飛行鳥類之一。雄性通常身高 1 米,翅膀張開足有 2 米 7 米,體重范圍在 5.8 至驚人的 18 公斤。
根據 1996 年版的《世界鳥類手冊》,經驗證的最重標本記錄是一只在東北捕獲的大鴇——重量達到了 21 公斤,被載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歐洲有過捕獲更胖大鴇的報道,但未經證實)。
鑒于貓子的文章下面經常有各路大神或妖怪,就提前嚴謹的補充一下:雄性安第斯禿鷹( Vultur gryphus ) 的平均體重可能與這些雄性大鴇的平均體重相當或超過,但不及大鴇的最大體重。
為什麼老強調雄性?這里有另一個世界之最——就雄性和雌性之間的大小差異而言,大鴇也可以說是現存最具[兩.性]二態性的鳥類之一,和綠孔雀(Pavo muticus)差不多,雄性體重是雌性的 3 - 4 倍。
成年雄性小時候也和雌性一樣其貌不揚、灰了吧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鮮艷顏色的程度暴增。尤其在繁殖季節,雄性頸部還會生出長長的白色鬃毛,長度可達 12-15 厘米。長著羽毛"胡子"的大胖鳥,看見了就讓人嘴角上揚。
這麼胖還能飛也算是進化的奇跡了。但能飛不代表大鴇喜歡飛,它們通常在地面上緩慢行走,在受到干擾時傾向于奔跑而不是飛翔。跑的快麼?沒有科學上的測量數值,但有目擊記錄:雌性大鴇奔跑沖鋒驅趕赤狐(Vulpes vulpes)時,比狐貍跑得快,狐貍的小跑速度可達 48 公里/小時,但被大鴇追上一頓叼毛。
這麼一種威武的大鳥,怎麼就和風月場所的"老鴇子"掛上勾了呢?
風月無邊......等等,完全搞反了啊
只能說,傳統文化里亂"扣帽子"的現象還是挺嚴重的。古人觀察到動物行為,就和人類社會進行關聯想象,導致各種英明/惡名遠播。
大鴇這個物種喜歡群居,尤其是在冬季,可能會有數十只鳥聚集在一起,但男女分開。雄性和雌性群體在繁殖季節之外是不會混合的。
到了繁殖季節,雄性會聚集在一個場子,然后......開始載歌載舞為來訪的雌性進行華麗的視聽表演:
昂首闊步地把喉嚨膨脹到足球那麼大,然后前傾斜并將頭向內拉,讓長長的胡須狀下巴羽毛指天,再露出通常隱藏著的亮白色羽毛......
而雌性則根據雄性的外貌和表演質量選擇配偶。確實是有點風月場的味道,但完全反了啊......
而《丹丘先生論曲》所言的:「妓女之老者曰鴇。喜淫而無厭,諸鳥求之即就。」則完全是無稽之談,只能說哪個年代的文人都有為了追求流量造噱頭而不顧嚴謹科學事實的行為......
寫在最后的意外發現
最后讓我們說點科學好忘掉風月場。
現在,《生態學與進化前沿》報道的一項研究表明,大鴇有另一個引起我們興趣的特點:它們懂點"中醫"——會積極尋找兩種特定植物,其中含有可以殺死病原體的化合物。
一些研究人員發現大鴇會尋找特定雜草,比如車前葉藍薊(Echium plantagineum),它含有能抗真菌、殺線蟲等多種化合物。因此認為,它們可能是鳥類利用植物治療疾病的罕見例子之一。
但是,貓子覺得雖然不能否認大鴇會自我治療,但既然對野生動物是不可能進行比較對照、雙盲試驗或劑量效應研究的,那麼,沒準兒人家大鴇就是喜歡吃這口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