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澳大利亞絕對是整個地球上最為神秘的一片大陸,它四面環海,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和整個世界都沒有太大的聯系。
正因如此,澳大利亞的生態環境相對獨立,除非地球整體環境發生重大改變,否則這里的生物鏈條將會一直保持一個十分穩定的態勢運轉。 所以我們才能看到澳大利亞有著許多較為原始的獨有生物,可謂是一片生命的樂園。
當然直到現在為止,當地對動物的保護也超乎我們的想象,甚至可以說動物的地位可比人類還要高,導致出現了不止一例物種泛濫的現象,就連國寶都不乏有四種。
可是你知道嗎,澳大利亞的前任國寶卻并沒能享受到這個待遇,相反,他遭到了當地人民的獵殺,最后慘遭滅絕,而最后一只國寶的死因也非常可笑,竟然是被活活曬死的。
澳大利亞的國寶猛獸
澳大利亞的前任國寶猛獸名叫 塔斯馬尼亞虎,雖然名字里有著「虎」字,但這種生物卻并非是貓科動物。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生物是狼的一種。而且由于它們的腹部有著像袋鼠一樣的袋裝育兒袋,也被人稱之為袋狼。
人們之所以把袋狼的學名稱之為塔斯馬尼亞虎,是因為袋狼的毛皮上有很多條形花紋,看上去就像是老虎身上的紋路一樣。
這種生物的骨架很大, 長度可以達到180厘米,身高也在70厘米以上,但是它們卻是一種極其纖瘦的動物,全身的肌肉小而緊致,體重通常只有30公斤左右,是一個以敏捷制勝的獵手。
雖然袋狼是一種食肉動物,但是它們的戰斗力卻著實一般,在自然界只能對野兔和鳥雀等小型生物進行捕獵,在遇到體型比它還要大的捕食者時,袋狼通常都會選擇跑路。
有專家認為,袋狼之所以在身上長滿了棕色的條紋,并不是因為它們要在捕獵時隱藏自己,而是為了讓自己逃過其它大型捕食者的追獵。
袋狼奇特的身體結構
袋狼在食物鏈中處于中層位置,是一個較為低級的捕食者。但它們的身體結構也在千百萬年的演化當中變得極為獨特。
首先, 袋狼的嘴特別奇怪,它狹長的吻部可以完成180度左右的開合,樣子十分嚇人。在這樣的結構幫助之下,袋狼可以非常輕松的完成對小型動物的狩獵。
其次,袋狼身上的育兒袋也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結構, 這個育兒袋和袋鼠的育兒袋類似,袋狼的幼崽生命前幾個月都會在這個育兒袋里度過。這是一種對幼崽的保護措施 ,能夠大大提升種族繁衍的效率和安全性,也是澳洲生物獨有的進化模式。
從體型上來看,袋狼是目前人類已經發現的有袋動物中最大的食肉者。它們的動作敏捷,經常三兩成群地對野兔和山雀進行狩獵,曾經為當地的生態平衡作出了貢獻。
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的滅絕之路其實和大航海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整個澳洲土地上生活的人類都是當地的土著,這些土著的生活雖然原始,但卻對大自然保有的敬重,每次打獵也都是按需索取。人與自然維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
袋狼雖然是一種捕食者,但它也很少會對當地的土著發動進攻。畢竟單從戰斗力來看,袋狼甚至有可能打不過人類。
但是,澳大利亞在18世紀正式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上岸之后就下達了對當地土著趕盡殺絕的命令,在當時,每殺掉一個成年土著就能獲得五英鎊的獎賞。 很快,澳大利亞原住民就被屠殺殆盡了。
隨后,英國人開始喪心病狂對當地的特有物種進行了破壞,由于英國人在澳大利亞大力發展畜牧業,有可能會對牲畜產生威脅的袋狼自然成為了它們捕獵的目標。 政府也在1888年下達命令:鼓勵農民用火槍和毒藥等殘忍的手段捕獵袋狼。
在人類喪心病狂的捕獵之下,野生袋狼的數量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銳減,在1933年,人類抓到了最后一只袋狼,并且把它關在了動物園里,給它取了一個「本杰明」的名字。
最后一只袋狼
本杰明在進入動物園之后,身體就十分虛弱,而當時的飼養員也并沒有把袋狼這種生物當一回事,只是每天撇給本杰明一些肉食,就放任不管了。
本杰明就這樣在籠子里度過了兩年的時光,它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人類的喂養對它沒有絲毫積極的幫助。
1936年的一個夏天,負責喂養本杰明的管理員一不小心把本杰明關在了圈舍之外, 澳大利亞的太陽十分毒辣,本杰明在經過了十幾個小時的暴曬之后,倒地不起。自此,地球上最后一只袋狼,就以這樣荒唐的死法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隨著時代的發展,澳大利亞人逐漸知道了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性,有科學家專門研究如何復活袋狼這種神奇的物種,政府還甚至為已經不存在的袋狼設立了專門的保護區。
但這些都已經為時已晚,袋狼已經成為了一種滅絕的動物,我們也許再也無法見到它了。
結語
其實,因為人類而滅絕的物種有很多,袋狼只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個。
當前,人類的整體環保意識得到提高,我們開始意識到保護物種多樣性的意義。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既然人類已經導致了多種生物的滅絕,那麼我們現代人要做的就是彌補前人的過失,把地球上的現有物種妥善的保護,讓地球成為生命的樂園和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