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2億年!江蘇發現「活化石仙女蝦」,它憑啥活得比恐龍還久?

花樱 2022/12/06 檢舉 我要評論

日前,連云港東海縣水晶公園一處水塘內,有市民發現了一種紅尾巴的生物。經專家確認,這是一種與恐龍同時代的水生甲殼動物,出現在兩億多年前,被稱為」仙女蝦」。

仙女蝦,顧名思義,大約就是形容這種蝦長得很漂亮。它長得像蝦,但其實是一種蟲子,具體來說是屬于「釵額蟲科」的一種水生動物,其生命周期較短,農村水田多見。我們日常所說的仙女蝦其實并不都是一種蟲子,都是與旋額蟲外形相似的一類節肢動物門,甲殼亞門,鰓足綱,無甲目下的部分節肢動物。

這已經不是江蘇首次發現仙女蝦的足跡,2019年的時候已經有所發現。而網上好多人說這種小蟲子其實很常見,只不過專家們沒注意到,在我國農村的水田中時常見到它們的身影。看起來除了漂亮但是卻很尋常的蟲子,它們的前身卻可以追溯到恐龍時代,而如今恐龍已經滅絕了,只能通過化石瞻仰它們的身姿,而仙女蝦卻活到了現在,而且適應性很強,大約有300多種。

衡量一個物種的適應性強弱,種類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所謂的適應性就是能夠承受更強的生存壓力,在生存壓力的作用下進化方向稍有不同,這樣才能適應更為多樣的環境。地球雖然很大,環境也十分多樣,可是能適應的環境種類越多,那麼長久生存在地球上的幾率也就更高。現代的蟲子比如蚊子、蒼蠅,都是這樣適應性極強的物種。

仙女蝦同時代的恐龍已經滅絕6500萬年了,仙女蝦卻存活到現在,物種還十分的繁榮。首先是因為它極強的生命力。在干涸的湖底,它們可以忍受幾年的高溫烘烤與冰凍土壤考驗,而仙女蝦的卵外部有一層堅韌的外殼,可以在承受沸水的洗禮仍然保持活性,在遇到合適的環境之后仍可發育,甚至在干燥的環境中停留萬年仍然能正常孵化。

仙女蝦的繁殖能力也很強。它們可以濾食水中的浮游動植物,還可以以蝦卵為食物,屬于食物鏈較底層的生物。這類生物有若干相似的特征,首先是繁殖能力很強,因為體型小是很多生物的食物,所以很大一部分都被捕食了,如果繁殖能力不強也難以繁衍而不滅絕;其次,它們的食物來源也很豐富,它們的食物同樣是小型的動植物,而這類生物在水中的基數很龐大。

而繁殖能力又關系到上述的適應性強弱。生物最基本的屬性就是可以生存繁衍,繁衍使物種能夠存在,可是繁衍會導致物種數量的增加,這樣由于自然存在的基因變異,后代的基因型就更多樣,隨著環境的變化,能夠適應環境的存留下來,不能適應的死亡或者滅絕。繁殖能力越強,越是容易在環境的驅動下迅速的變化。仙女蝦的生命周期很快,2-3個月就是一代,一年可以繁殖多代。

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一種蛾子,在工業革命之前它們的體色主要是接近樹干的灰褐色,是一種偽裝色,可以防止它們被鳥類捕食。可是在工業革命時期,由于大量煤炭的應用,倫敦經歷過非常嚴重的粉塵污染,樹木的枝干上都蒙上了一層黑色的煤灰。在百十年的時間內,這種蛾子并沒有全部被捕食,相反它們的體色從灰色變成了黑色,更適合在黑色的樹干上隱藏自己。

其實很好理解,自然界目前存在久的一般都是繁殖能力、適應能力較強的物種,螞蟻、鱷魚等都是恐龍時代就存在的物種,可是如今仍然存在。恐龍不如仙女蝦的地方就在于適應性差了些,它們的食量巨大,在小行星撞擊后,地球出現了核子冬天,植物大量的死亡,食物量銳減,下層食物鏈無法滿足恐龍種群的能量供應。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