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平平無奇的粿條 怎麼成了泰國經濟危機的「救命稻草」?

平平無奇的粿條 怎麼成了泰國經濟危機的「救命稻草」?
2022/07/08
2022/07/08

喜歡泰國路邊攤的小伙伴一定對隨處可見的粿條不陌生,雖然來自中國,但在泰國可算是被發揚光大了,加上蝦餃、蟹棒、雞腿等等各種配料,一碗豪華粿條可以說是深夜最不錯的宵夜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粿條在泰國的歷史上可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的,究竟怎麼回事?今天帶大家一探究竟。

在泰國全境,不管看向哪里都能看到售賣食物的商店,在每個飯店里,最能經常看到的菜品就要數粿條了,大家都認為這種食物在泰國的歷史非常悠久。

「粿條」這個詞,《中用泰借》一書的作者Nawarat Phakdeekham解釋到,這是一種有名的食物,是中國人的特色,尤其是中國潮州人。

時間回到1942年,泰國正在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嚴峻考驗,接下來又是歷史上空前未有的大水災,在這兩次事件之后,泰國物價飛漲,經濟低迷(通貨膨脹),出現了鑾披汶政府時期的用民族主義振興經濟的政策,口號是:「泰產泰賣,泰吃泰用。」

民族主義振興經濟政策頒布之后,粿條成了響應這一政策的一部分,鑾批汶政府回過頭來鼓勵泰國人購買和消費更多的粿條,用來解決通貨膨脹和經濟低迷的問題,可以從鑾披汶政府的演講中看到這個政策:

「想讓全國的兄弟姐妹都吃粿條,因為粿條對身體有好處,味道酸、咸、甜,可以自己做,容易找到并且好吃。如果大家每人每天吃一碗粿條,一天就吃掉1800萬碗粿條,最后一天粿條的銷售價就有9000萬士丹,折合90萬泰銖,是一筆不錯的流動資金,這90萬泰銖的錢會流向農民、漁民,不會落到某一個人的手中,1泰銖就有1泰銖的價值,可以買到粿條,不會像現在這樣什麼都買不到,就好像錢沒有價值一樣…」

剛開始,售賣粿條是來到泰國生活的中國人的一種職業,他們用扁擔挑著流動售賣,讓泰國人認識了粿條。Sansanee Wirasinchai 解釋了當時中國人流動售賣粿條,說挑著粿條的扁擔非常重,有所有配料和制作好的調料,因為味道很好,所以讓泰國人喜歡上吃粿條,并成了固定的客人,等著中國人挑著扁擔來賣。

《美食的故事:和美味相關的趣聞》一書的作者Sor Phlainoi解釋了泰國政府鼓勵民眾賣粿條的事件,鑾披汶下令讓教育部、公共衛生部、公共福利部共同合作將粿條的市場拓展至全國,讓每個學校的校長賣掉一擔粿條,府上和縣上的負責人也需要每人賣出一擔粿條,讓公福利部制作講解和售賣粿條的教程分發,自此之后泰國人對粿條更加熟悉,也更廣泛地食用粿條。

除了讓泰國人消費粿條之外,宣傳局還創作了粿條之歌,為了讓人們更多地售賣和食用粿條,其中一段的歌詞是:

「粿條啊,粿條來了,粿條來了,粿條啊,粿條啊,泰國的東西,泰國的果實,全都來自泰國,遍地可得的財富,一起來買粿條,因為泰國人世代互幫互助…」

可以說,鑾披汶政府支持讓泰國人消費購買粿條,目的是為了解決當時的經濟低迷問題,這也是造成了粿條如今是泰國人最愛吃的食物之一的一部分原因。

你對泰國買的粿條有什麼印象嗎?

用戶評論